关键信号!中国银行1万亿支持人工智能,谁将受益?
发布日期:2025-01-25 23:38 点击次数:115
财联社 1 月 24 日讯(记者 高萍)人工智能迎来空前关注。
1 月 23 日晚,中国银行在官方微信最新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宣布将在未来五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不少于 1 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计划未来五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合计规模不低于 1 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债合计不低于 3000 亿元,同时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相适配的专项制度保障,服务产业链各环节金融需求。
就《行动方案》更多具体细节问题,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主要为官微发布内容,暂无更多可披露内容。
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截至 2023 年末,中国银行客户贷款总额近 20 万 亿元,同比增长 13.72%。贷款主要流向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此外,就在 2023 年,中国银行向金融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也快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 30.94% 和 74.35%。
万亿计划谁将参与?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发布上述《行动方案》时,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全国政协委员、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李萌,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科技企业代表智谱华章首席执行官张鹏出席活动。此外,参加发布的还有华为集团、腾讯集团、百度集团、科大讯飞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各类科技型企业代表。
作为科技企业代表的智谱华章是何来历?官网显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该公司合作研发了中英双语千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GLM-130B,并基于此推出对话模型 ChatGLM,开源单卡版模型 ChatGLM-6B。同时,其还打造了 AIGC 模型及产品矩阵,包括 AI 提效助手智谱清言(chatglm.cn)、高效率代码模型 CodeGeeX、多模态理解模型 CogVLM 和文生图模型 CogView 等。
上述与会成员,对人工智能均有所布局。
具体来看,中国移动方面,其"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此稳定训练。自 2018 年上线以来,10086 智能客服年服务客户超 20 亿次。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则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科研机构,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 AI 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团队构建出书生 · 浦像超高动态成像算法(浦像 HDR,UltraFusion HDR),通过曝光融合与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可实现超高动态范围成像,在曝光差异达 9 档的极端条件下,仍能实现对图片细节的修复。
华为方面,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日益全面,涵盖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的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以芯片、盘古大模型、鸿蒙系统、欧拉操作系统、昇腾 AI 处理器为核心的全方位技术体系。目前,鸿蒙、欧拉、昇腾、昇思等以华为主导的 AI 生态体系均在繁荣发展,涉及 AI 的操作系统、框架等多个核心领域。
腾讯方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关键方向:基础模型研发、核心产品赋能与 AI 生态建设。其中,2023 年 9 月,腾讯正式发布了通用大语言模型"混元大模型",并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截至 2024 年 11 月,腾讯内部已有近 700 个业务和场景接入混元大模型,包括社交、内容、广告、金融和游戏等领域。
百度方面,自从 2013 年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技术,2019 年 3 月推出文心大模型 1.0,2023 年 10 月推出文心大模型 4.0。《百度人工智能创新与专利白皮书 2024》显示,截至 2023 年底,百度在人工智能全领域专利申请量 19308 件、授权量 9260 件,连续六年蝉联国内第一。
科大讯飞方面,2024 年 6 月 24 日,科大讯飞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银行为何突然发力?
当前,银行业加速布局科技创新。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6241.38 亿元,同比增长 6.42%。实现税后利润 2463.71 亿元,增长 4.07%。
中国银行 2023 年报显示,2023 年末,其客户贷款总额 199617.79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4090.18 亿元,增长 13.72%。其中,人民币贷款总额 167036.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3606.90 亿元,增长 16.46%;外币贷款总额折合 4600.11 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 8.61 亿美元,下降 0.19%。
分行业来看,中国银行流向商业及服务业领域的贷款最多,截至 2023 年末,中国银行商业及服务业贷款 27552.64 亿元。其次,流向制造业贷款,为 23299.50 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贷款均超过 1 万亿元。
贷款流向往往反应银行对不同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倾向。
从同比增长数据来看,2023 年末,中国银行制造业贷款 23299.50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5211.42 亿元,同比增长 28.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 19761.6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317.44 亿元,同比增长 13.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贷款 10468.09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080.51 亿元,同比增长 41.7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 4552.7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941.68 亿元,同比增长 26.08%。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银行此次加码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之前,就已对科技金融、战略新兴产业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银行共为 6.8 万家科技型企业授信 1.47 万亿元,提供综合化金融支持累计超 6100 亿元,科技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 30.94%、74.35%。
2024 年,中国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中国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超过 10 万家,科技金融贷款 1.91 万亿元。如今,中国银行发力对接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游要素供给、中游技术创新、下游场景应用等各环节金融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科技领军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卡脖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或许,中国银行此举,将掀起银行业加码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浪潮,财联社记者将持续关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